100-101學年度推動方案書
分項計畫十:智慧生活科技能力之養成
分項計畫名稱 |
「智慧生活科技實務能力養成」教學計畫 |
執行時間 |
980801 - 991231 |
|
負責單位 |
工程學院 |
推動單位 |
電機系、電子系、機械系 |
|
方案負責人 |
梁晶煒 院長 (分機 4516) |
|||
方案聯絡人 |
姜惠美 小姐 (分機 4500) |
|||
總經費 |
資本門2,200,000元 |
1. 推動單位
主要推動單位:工程學院;配合單位:機械系所、電機系所以及電子系所。
2. 計畫之理念、現況與預期目標
(1) 「智慧生活科技」的推動除了著眼於「優質生活」的民生產業高質化外,並期待以觀念教育與示範帶動作用,使學生們瞭解地球資源有限的事實,啟發工程人才須發揮科技專長應用資源並進而珍惜資源的觀念。「智慧生活科技」強調的是科技與生活結合,有鑑於此,本院已先後推動「無線通訊與智慧生活科技」、「精密機電與智慧生活科技」及「醫療機電」等跨領域學程。這些學程內容除與現代民眾生活密不可分外,也教授「智慧生活」科技研發的基礎工程技術。
(2) 面臨經濟衰退與多元競爭的新年代,在少子化與高齡社會雙重衝擊下,福祉工學領域已扮演著「今日不做,明日就會後悔」的關鍵地位;有鑑於此,本院特別結合電機、電子、資訊、光電、機械、車輛及微光機電等先進工學師資,成立兼具教學與研究性質之「福祉工學研究中心」,期能透過整合教學研究等資源,打造提升社會生活品質,創造出具「數位、節能」、「關懷社會」等價值的特色目標。
(3) 本計畫將深化過去三年「智慧生活科技」整合教學中心成果:包括完成三個學程的推動、成立三間特色實驗室、全院各系所皆通過工程及教育認證、實務專題課程開設、整合教學中心成果展示三場、以及完成十二種教師自編教材。在如此豐碩成果的平台上,本次計畫將推展前述成果至智慧生活科技實務領域中,因此舉凡居家環境、居家照顧、安全監測、綠建築規劃設計、能源開發、節能技術等實務面,都將納入本計畫歸納範疇。另外利用「福祉工學整合研究」、「車用電子與GPS資料庫應用研究」、「新能源與節能科技研究」等三個整合研究團隊的力量,本院將繼續在「智慧生活科技」領域尋求發展建立特色。
(4) 依據本校「積極改進教學品質」之校務發展方向,及工程學院「福祉工學、智慧生活科技」的重點發展領域,本院此次特別提出「智慧生活科技實務能力養成」教學計畫。本年度計畫將以提升學生專業能力、實務能力之層面為主軸,藉由「深化學程推動,厚植學生跨領域工作能力」、「加強產學合作、證照培訓等實務教育,消除學用落差」、「善用外界資源,打造優良教學環境與品質」、「以智慧生活科技為題,強化整合教學(專題研究/製作)成果」、「提升學生外語能力,加快與國際接軌腳步」等相關活動與主軸,達成強化學生學習成效等目標。
3. 執行策略與具體作法
(1) 深化學程推動,厚植學生跨領域的工作能力
持續推動「無線通訊與智慧生活科技」、「精密機電與智慧生活科技」、「醫療機電」等三個跨領域學程,培育學生跨領域的工作能力,以應付產業環境的急遽變動。另外定期檢討各學程的課程內涵與配當,適時調整課程的深度與廣度;在學程推動方面,每學年均辦理學程推動說明會活動,使學生了解跨領域工作能力的重要性,最後各系並設置學程推動窗口,協助學生規劃修課進程與方向。
(2) 加強產學合作、證照培訓等實務教育,消除學用落差
為縮小學用差距,本院將持續推動「回饋產學研發成果於課堂教學」活動,希望透過這項作法,讓學生了解解決產業問題的思維、技巧與技術,另外,透過鼓勵學生接觸產業問題的作法,可以促使學生提早了解產業技術面貌,對提高學生解決產業問題能力上,有正面效益。本院推動「產學合作教學」的範例為電子研究所,該所自承接長庚醫療器材多項研究計畫後,目前該所已開設醫療電子等課程供學生修習,以協助學生了解該產業的技術特質等內容。最後本院電子系亦針對CCNA認證考試開設輔導課程,協助學生了解認證考試內涵與準備方向,並輔導學生參加認證,增強學生就業能力。
(3) 善用外界資源、打造優良教學環境與品質
鑑於社會各界對大學教育之品質多所要求,引入外界資源評鑑大學校系教育品質已蔚為潮流,另外為消除學用差距,延攬產業專家進入校園進行講座課程或提供課程修訂意見等,亦為提升實務教學效能的有利方案。依據前述,本年度計畫中各系將安排講座活動,邀請產業專家蒞校就產業脈動與發展趨勢進行演講,以提供學生最新產業相關知識。另外各系都將辦理評鑑自評活動,其目的在引入外界專家學者專業意見,促使各系教學品質與效能提升。為協助各系規劃教學與研究發展方向,在本年度計畫中將持續聘任校外之諮詢委員,以便對各系的發展提出諮詢意見,供各系參考;與評鑑自評類似的活動還包括工程教育認證活動,此活動亦具有教學效能評估性質,因此能直接間接促使各系提升教學品質,打造優良教學環境。
(4) 以智慧生活科技為題,強化整合教學(專題研究/製作)成果
為整合本學院各系教學內容,各系均開設專題研究/製作課程,本課程除可促使學生融會貫通課堂所學各項知識、技術外,另外一個教學目標在訓練學生創思設計的能力,希望學生能發揮創造力,以智慧生活科技為題,設計具有巧思、能促進人類生活福祉或節約能源之有用產品。為激勵同學們的創意發想與實作風氣,本年度計畫中將分三個階段辦理整合教學之成果強化活動。其中第一階段將辦理創意訓練營,訓練同學創意發想技巧,另外第二階段辦理實作比賽,提高各系實作風氣,最後階段則辦理成果觀摩,希望透過觀摩促使同學吸收他人長處,增長自己的視野。
(5) 提升學生外語能力,加快與國際接軌腳步
科技發達的結果,技術人力產品的競爭已無國界,國際化與地球村的觀念更已成為趨勢。為裝備本院學生國際化競爭能力,本計畫將以辦理英語研習課程、知識搶答、專業英語字彙拼寫比賽等方式,增加學生接觸外語的機會,希望消除學生畏懼說讀英語的習慣,加強學生外語能力。另外教師與研究生方面,則將透過國際學術交流、參加紐倫堡發明展等方式加速與國際接軌腳步。
4. 可能遭遇之困難及解決方法
(1) 在持續推動「無線通訊與智慧生活科技」、「精密機電與智慧生活科技」、「醫療機電」三個跨領域學程上,因課程開設需配合各系排課、學生修課之時程等,因此部份課程無法開成,造成學生取得學分較困難之情況。擬請各系推派1-2名教師,負責規劃及協調學程課程。
(2) 坊間開設之證照種類繁多,因各系需求不同,擬請各系先自行討論所需,針對所求及配合既有之課程開設證照輔導課程,以達相輔相成之效果。
(3) 各系辦理「專題實作活動」時程與方式不一,擬先調查各系辦理時間,針對辦理模式進行討論,並規劃工程學院「專題實作」發表月,讓各系能有機會互相觀摩及學習。
(4) 教師平日埋首與教學及研究中,在時間利用分配上,已無暇兼顧其他活動,造成參與活動意願較低,導致承辦人於推動部份業務上之困擾,擬建議學校以鼓勵之方式,如針對參與活動之教師予以記點或有其他統一辦理獎勵之措施。
5. 預期成果及產出效益
項目 |
量化指標 |
質化成效 |
持續推動及改進跨領域學程 |
30 |
1. 整合產學資源,增設重點教學實驗室,並加強產業接軌及最後一哩課程,提升 4.邀請產業實務專才與學校教授共同規劃課程與開課、共同編撰實務教材,使學 5.生活科技涵蓋範圍廣,透過持續舉辦之產業研討會,各相關產業可以來校分 享該產業之經營與面臨之挑戰,除了學生可以儘早了解相關產業外,老師亦 可透過研討會來充實實務能力。 |
實務專題課程開設(課程數) |
3 |
|
學生實務及專業講座辦理(次) |
54 |
|
學生專業證照取得(人數) |
30 |
|
教師自編實務教材(種) |
9 |
|
增設重點領域教學實驗室(間) |
3 |
|
教師教學及專業成長講座活動辦理(次) |
26 |
|
整合教學中心成果展示(次) |
1 |
6. 關鍵績效指標、自我改進機制
(1) 定期設定預定進度及查核點。
(2) 由計畫主持人召開定期會議,檢視各活動辦理情形,遭遇之困難並及時修正。
(3) 定期彙整並提報提報學校計畫進行進度。
(4) 各年度辦理期末校內自評。
(5) 召開計畫觀摩及成果展。